2014年9月至11月,張先生夫婦陸續在某網絡科技公司開設于京東商城的網店購買了美國、德國進口的零食、輔食、等,總共價值7600多元。但他發現,這些國外進口的預包裝食品上沒有一樣具備中文標簽和中文說明書。張先生認為,這違反了的規定,于是(shi)起訴(su)銷售商索賠。
庭審中(zhong),張先生出示了兩件未(wei)拆封的(de)郵寄包裹(guo),當庭拆包,其中(zhong)的(de)米粉、肉泥、泡芙、魚肝油等食品果然也都沒有中(zhong)文標簽。
對此某(mou)網絡科技公司辯稱,原(yuan)告在(zai)產(chan)品未開封的(de)情況下,即至法院起訴,說明其知道產(chan)品的(de)包裝情況仍(reng)然購買(mai),對原(yuan)告的(de)消費者身份(fen)持懷疑態度。另外,他們的(de)商品均通過(guo)第三方發貨,采取國外直郵(you)或保(bao)稅區直接發貨的(de)方式,因此不(bu)能保(bao)證是(shi)否具有中文標簽,但對產(chan)品的(de)質量可以(yi)保(bao)證。
法(fa)院審理(li)認為,被告(gao)不(bu)認可(ke)原(yuan)告(gao)消費(fei)(fei)(fei)者身份,但(dan)并未提供證據證明原(yuan)告(gao)的(de)購(gou)買行(xing)為非消費(fei)(fei)(fei)行(xing)為,對此應承擔舉證不(bu)能的(de)法(fa)律后(hou)果,法(fa)院依法(fa)認定原(yuan)告(gao)系被告(gao)的(de)消費(fei)(fei)(fei)者。
法院同時認為,被告銷售的涉訟食品系嬰幼兒食用的預包裝食品,均標注有外文標簽,而未標注中文標簽,違反了食品安全法對標(biao)識的(de)要求,應當認(ren)定為不符(fu)合(he)食(shi)品安全標(biao)準的(de)食(shi)品。被告表示(shi)涉訟食(shi)品系由(you)他人發(fa)貨,說(shuo)明(ming)被告未盡(jin)到查(cha)驗涉訟食(shi)品是否符(fu)合(he)食(shi)品安全標(biao)準的(de)義務,應視為其明(ming)知。最終,吳中法院(yuan)支持了張先生的(de)訴請,判決某網絡科技公司退還(huan)貨款7671元,并支付十倍賠償金(jin)76710元。
(馬 俐(li))
■法官提醒■
該案承辦法官說,根據的相關規定,標準包括對與食品安全、營養有關的標簽、、說明(ming)書(shu)的要求。進(jin)口的食(shi)(shi)品應(ying)當(dang)符合我國(guo)食(shi)(shi)品安全(quan)國(guo)家標準(zhun),應(ying)當(dang)經出(chu)入境檢(jian)(jian)(jian)驗檢(jian)(jian)(jian)疫機構(gou)檢(jian)(jian)(jian)驗合格后,海關憑(ping)出(chu)入境檢(jian)(jian)(jian)驗檢(jian)(jian)(jian)疫機構(gou)簽(qian)(qian)發(fa)的通關證(zheng)明(ming)放行(xing);進(jin)口的預包裝食(shi)(shi)品應(ying)當(dang)有中(zhong)(zhong)文(wen)標簽(qian)(qian)、中(zhong)(zhong)文(wen)說明(ming)書(shu),沒有中(zhong)(zhong)文(wen)標簽(qian)(qian)、中(zhong)(zhong)文(wen)說明(ming)書(shu)或者(zhe)標簽(qian)(qian)、說明(ming)書(shu)不(bu)(bu)符合規定的,不(bu)(bu)得進(jin)口。
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簽和中文,并載明食(shi)品的原(yuan)產(chan)地以(yi)及境內代理商(shang)的詳(xiang)細信息,否則消費者(zhe)除了要(yao)求(qiu)賠償損失(shi)外,還可向生(sheng)產(chan)者(zhe)或銷售者(zhe)要(yao)求(qiu)支付價款10倍的賠償金。
法官提醒,合格的進口,上應該具備中文標簽(內容包括食品名稱、成分配料表、原產國、制造商、境內經銷商名稱及電話、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激光CIQ(中國)標志和進口食品衛生證書。確認這幾點,對于初為父母的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尤其重要。